某國際領先的金融科技平臺,專注于移動支付、區塊鏈技術以及智能硬件研發,其業務版圖覆蓋亞太、歐洲、美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,服務超過10億個人用戶及80萬家商戶。為確保其智能硬件設備在全球極端氣候條件下的穩定運行,并滿足嚴苛的國際認證要求,該平臺迫切引入了DHT?(多禾試驗)桌面型(小型)高低溫試驗箱作為關鍵測試工具。
一、電子元件極限溫度循環測試
1.測試目的:驗證智能硬件設備中芯片及PCB板在極端溫度變化下的結構可靠性,確保其在全球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穩定運行。
2.測試流程:
初始狀態:25℃恒溫2小時,記錄元件基準參數(電容容值、電阻阻抗);
低溫階段:降至-40℃,保持4小時,監測PCB板形變(激光測微儀精度±0.01mm);
高溫階段:升至+85℃,保持4小時,紅外熱像儀持續追蹤芯片結溫(采樣頻率1Hz);
循環次數:完成30次循環(約120小時),每完成5次循環后,檢測焊點裂紋及電容容值衰減。
3.執行標準:GB/T 2423.22-2012 環境試驗 第2部分:試驗方法 試驗N:溫度變化
二、支付終端高溫高濕環境耐久性測試
1.測試目的:評估支付終端設備在熱帶潮濕氣候下的抗腐蝕性能,確保其在高濕度環境下長期穩定運行。
2.測試流程:
設定條件:溫度40℃,濕度90%RH,模擬熱帶地區的極端氣候條件;
持續運行:設備在滿載工作狀態下連續運行500小時;
動態檢測:每24小時模擬200次插拔操作,監測金屬觸點氧化程度;
終檢分析:拆解設備,評估密封膠條老化率及主板離子遷移現象。
3.執行標準:GB/T 2423.3-2016 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 第2部分:試驗方法 試驗Cab:恒定濕熱試驗
三、生物識別模塊低溫響應測試
1.測試目的:確保指紋/面部識別模組在極寒環境下的響應速度與準確性,滿足用戶在寒冷地區正常使用的需求。
2.測試流程:
預處理:將生物識別模組置于試驗箱中,設定溫度為-30℃,并靜置8小時,使其充分適應低溫條件;
冷啟動測試:通電后立即執行100次識別指令,記錄首次成功時間及誤識率;
對比分析:與25℃常溫環境數據比對,判定傳感器溫漂系數是否低于0.05%/℃。
3.執行標準:GB/T 2423.1-2008 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 第2部分:試驗方法 試驗A:低溫
通過DHT?(多禾試驗)桌面型(小型)高低溫試驗箱的精準環境模擬,客戶實現:
研發周期優化:硬件驗證周期從12周縮短至7周,故障定位效率提升60%;
成本控制:通過高溫高濕測試,減少熱帶地區現場實測頻次,年節省外場試驗費用超300萬元;
標準合規:測試數據支持客戶通過歐盟CE RED指令、美國FCC Part 15認證等5項國際準入標準。
DHT?(多禾試驗)的測試方案已形成“設備-數據-認證”一體化服務鏈,其試驗箱的跨數量級均勻性(±0.2℃),尤其適用于金融科技設備、物聯網終端等對數據安全與環境耐受性要求嚴苛的領域。未來,DHT?(多禾試驗)將繼續深化技術創新,拓展更多智能化測試場景,助力各行各業在極端條件下實現產品性能的全面突破。